革兰氏染色法(Gram Staining)是由丹麦病理学家Christian Gram于1884年发现的,该发现是微生物学鉴别领域非常重要的突破。革兰氏染色法是细菌学中最常用的鉴别染色法之一。根据细菌细胞壁的结构和主要成分的不同可将革兰氏染色分为革兰氏阳性菌(G + )和革兰氏阴性菌(G – )。
革兰氏阳性菌细胞壁的肽聚糖含量较高,而脂质含量相对较低。在革兰氏染色过程中,进行乙醇脱色处理时,与肽聚糖发生脱水作用而缩小了细胞壁的孔径,使细胞的通透性降低,从而阻止乙醇分子通过细胞壁进入细胞内部进行脱色。因结晶紫与碘的复合物仍然保留在细胞内部,故革兰氏阳性菌细胞壁经染色后呈紫色。
与革兰氏阳性菌细胞壁相比,革兰氏阴性菌细胞壁肽聚糖含量相对较低,而细胞壁脂质含量较高,因此在用乙醇对细胞壁进行脱色时,乙醇会溶解其壁上的脂质,使细胞壁的孔径及其通透性增加,从而使初染和媒染过程所使用结晶紫与碘的复合物经乙醇脱色后被渗透出来,并呈无色状态。因而,革兰氏阴性菌细胞壁经番红复染色后呈红色。
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细胞壁化学组成的比较如表10-1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