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峰丛洼地和峰林平原地貌?

峰丛是由上部为耸立的锥形山峰和下部相连的基座组成的石灰岩山峰群,一般基座相对高度大于基座平面到峰顶的高度,山峰相对高度可达数百米,山峰坡度为30°~60°。峰林是高耸林立的散布石灰岩山峰的组合,相对高度100~200 m,直径小于高度,坡度较陡,大多在60°以上,分散或成群出现在平地上,形似树林,故而得名峰林。从峰丛或峰林的单个山峰外形看,有呈锥状、塔状、圆柱状等不同形态,山峰的表面发育石芽和溶沟,山峰之间洼地或平原有河流落水洞和溶洞,它们组成峰丛洼地峰林平原两个地貌单元。

峰丛洼地是由连座山峰和其间的洼地组成,山峰形似锥形,洼地的平面形状为多边形。洼地的面积与底部高程呈反比,即洼地的面积愈小,洼地的底部高程愈高;洼地面积与峰洼之间高差成正比,即洼地面积增大,峰洼高差也增大。这表明峰丛洼地发育过程中,峰顶和洼地的高度同时降低,而峰顶降低速度较洼地底部降低速度慢,洼地不断扩大。当洼地面积扩大到一定规模后,洼地底部降低速度减慢,峰顶和洼地的相对高度比也趋于稳定。峰丛洼地的另一特征是地下河网发达,形成一定规模的洞穴,它们相互联系,构成统一的水循环系统。洞穴和地下河集中发育地区,地表塌陷成竖井和漏斗。

峰林平原是在较平坦地面上散布的分离塔形山峰和峰间平原的组合体。根据山峰的规模和分布疏密程度,又可分为峰林平原、孤峰平原和残丘平原。峰林平原的平原面积宽广平坦,多为基岩裸露,但也有被松散沉积物覆盖,在山峰基脚附近有通往地下溶洞的洞口,雨季时平原地表水通过山峰基脚洞口注入地下。峰林平原地下水位埋深很浅,随季节变化地下水位也随之升降,大雨之后水位常达到地表。山峰体内洞穴十分发育,山峰分布密度愈低,个体愈小,洞穴化程度愈强。

在构造运动、气候和地形剥蚀度等因素影响下,通常用地貌循环理论来解释峰林地貌的发育,即峰丛是岩溶发育初期由岩溶水的垂直渗入溶蚀扩大而成,所以峰洼之间的相对高度较小,山峰下部有尚未溶蚀的基座相连。峰林是由峰丛进一步演化而成。当峰丛之间进一步溶蚀向深处发展,直到水平循环带,这时地下河可能出露成地表河,使侵蚀作用加强,峰丛基座被切开,山峰相互分离成为峰林。由于地质构造条件的差异,峰林的分布也有不同。在舒缓褶皱的纯石灰岩地区,峰林成丛状分布,在紧密褶皱、岩层倾角较陡的石灰岩地区,峰林成排分布。孤峰是岩溶区的孤立石灰岩山峰,常分布在岩溶平原或岩溶盆地中,相对高度由数十米至百余米。孤峰是在地壳相对长期稳定条件下,峰林不断溶蚀降低的产物。

版权声明:本篇文章(包括图片)来自网络,由程序自动采集,著作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QQ:452038415)。http://www.apmygs.com/4997.html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