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蚀地貌包括:石窝、雅丹、风蚀柱、风蚀谷

风的侵蚀作用仅限于一定高度,因风挟沙量在近地表10 cm高处最多,跃移的沙粒上升高度一般可达数米,所以风蚀地貌在近地面处最为明显,主要风蚀地貌有以下几种。

1.石窝(风蚀壁龛)

陡峭的迎风岩壁受风沙的吹蚀和磨蚀,岩壁表面形成大小不等、形状各异的凹坑,其直径大多为数十厘米,深达10~15 cm,有群集,有分散,使岩石表面具有蜂窝状的外貌,称为石窝。石窝的形成是因干旱区的昼夜温差较大,岩石表面在物理风化和化学风化的频繁作用下而片状剥落,形成很多浅小的凹坑。以后,风沙就沿此凹坑向里钻磨,被带到凹坑内的沙粒受风力作用在凹坑内发生旋转,不断地磨蚀凹坑的内壁,形成口小坑大的石窝。

2.风蚀蘑菇和风蚀柱

突起的孤立岩石,尤其是裂隙比较发育的不太坚硬的岩石,受风蚀作用后而成上部宽大、下部窄小的蘑菇状地形,称风蚀蘑菇。它是由于近地面的风沙流的含沙量较大,对岩石下部侵蚀较强而形成的。

如果风蚀蘑菇顶部岩石的重心和下部岩石支撑点不一致,则上部岩石很容易坠落下来,成为孤立的石柱,称风蚀柱。

另外,垂直裂隙发育的岩石或土体,在风长期吹蚀下,也可形成一些孤立的风石(土)柱。

3.雅丹(风蚀垄槽)

在干旱地区的一些干涸的湖底或河流故道,常因干缩裂开,风沿着这些裂隙吹蚀,裂隙愈来愈大,使原来平坦的地面发育成许多不规则的背鳍形垄脊和宽浅沟槽,这种支离破碎的地面称为雅丹。雅丹原是我国维吾尔族语,意为陡峭的土丘。塔里木盆地的罗布泊区域,有些雅丹地形的沟深度可达十余米,长度由数十米到数百米不等,走向与主风向一致,沟槽内常有沙子堆积。在垄脊顶部常有白色盐壳,又称白龙堆。甘肃玉门关以西疏勒河下游故道,分布一片约400 km 的雅丹群,雅丹相对高度20~40 m,最高可达100 m,现已建立国家雅丹地质公园。

4.风蚀洼地与风蚀谷

松散物质组成的地面,经风吹蚀以后,形成宽广而轮廓不太明显的风蚀洼地。它们多呈椭圆形,成行分布,并沿主风向伸展。单纯由风蚀形成的洼地,规模较小,一般直径只有几十米,深度仅1m左右。一些大型风蚀洼地面积可达数十平方千米,是在流水侵蚀基础上再经风蚀改造而成,深度可达10 m左右。这种大型风蚀洼地,又称风蚀盆地。当盆地深度达到地下水位时,地下水露出地表,便形成沼泽或积水成湖。

荒漠区有时一次暴雨能把地面侵蚀成很多沟谷,风就沿着沟谷吹蚀,沟谷进一步扩大,成为风蚀谷。风蚀谷无一定形状和走向,宽窄不均,蜿蜒曲折,有时为狭长的沟壕,有时又为宽广的谷地。在陡峭的谷壁下部,常堆积着崩塌的岩屑堆,谷壁上有时有许多大大小小的石窝。

5.风蚀残丘

由基岩组成的地面,经风化作用或暂时性水流冲蚀,再经长期风蚀后,最后残留下来的小块原始地面称为风蚀残丘。它的外形各不相同,以桌状平顶较多,亦有成尖峰状的,高度一般在10~30 m不等。

在较软的水平岩层地区,经风力长期吹蚀,塑造成一些顶平壁陡的残丘,远远望去,好似废毁的千年城堡,谓之风蚀城堡。新疆东部十三间房一带和三堡、哈密一线以南的古近纪和新近纪地层形成许多风蚀城堡。

版权声明:本篇文章(包括图片)来自网络,由程序自动采集,著作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QQ:452038415)。http://www.apmygs.com/5032.html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