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晶体的线缺陷

晶体的线缺陷表现为各种类型的位错。位错对晶体的生长、相变、塑性变形、断裂等物理、化学性质具有重要影响。

位错概念是在对晶体强度作了一系列的理论计算,发现所计算的理论强度与实际强度有很大差别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按照理想晶体的模型,晶体在滑移时,滑移面上各个原子在切应力作用下,同时克服相邻滑移面上原子的作用力前进一个原子间距,完成这一过程所需的切应力就相当于晶体的理论屈服强度,估算值为G/30,G为切变模量。但由实验测得的实际晶体的屈服强度要比这一数值低3~4个数量级。例如,Cu单晶体的理论剪切屈服强度约为1540MPa,但它实际的屈服强度仅为1MPa,两者相差巨大。

晶体的实际强度与理论强度之间的巨大差异,使人们对理想晶体模型及其滑移方式产生怀疑,认识到晶体中原子排列绝非完全规则,滑移也不是两个原子面之间集体的相对移动,晶体内部一定存在着很多缺陷,即薄弱环节,使得塑性变形过程在很低的应力下就开始进行。

1934年,泰勒(G. I. Taylor)、波朗依(M. Polanyi)和奥罗万(E. Orowan)三人几乎同时提出了位错的概念。位错作为一种晶体缺陷被提出之后,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中仅停留在理论的分析上,未能以实验直接证明它的存在。直到20世纪50年代,随着电子显微技术的发展,位错的存在才被证实。从此,位错理论的发展进入了一个与实验结合的新阶段。

版权声明:本篇文章(包括图片)来自网络,由程序自动采集,著作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QQ:452038415)。http://www.apmygs.com/664.html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