候鸟迁徙中的大雁执着于排队飞行的原因是什么?

候鸟迁徙,大部分执着于排队飞行,比如大雁。它们一会儿排成人字形,一会儿排成一字形,在我们头顶扇动着翅膀,难道这仅仅是因为省力吗?

相对来说,大雁无疑是最具特征的排队飞行的候鸟,其拉风的人字形和一字形编队,早就在我们还上小学那会儿就刻在心里了。看到这里或许有人会说,那它们为什么不排出更加霸气的S形或者其他形呢?对此我付之一笑。

形成编队飞行,以此来节省体力,是最普遍的说法,但是这个说法到目前为止还不能作为一个定论出现,或者说其只是排队飞行的一小部分原因。

最早的节省体力的说法来自德国空气动力学家卡尔·魏斯伯格在1914年提出的人字形编队可以节省能量的假说。他通过简单的数学计算提出:在人字形编队飞行的过程当中,大雁会通过扇动翅膀带动周围的涡旋,在涡旋的外侧为上升气流,所以处于涡旋上升气流范围内的大雁将会大大节省体力。

在这个说法受到广泛的关注并且推崇的时候,又有两位科学家出来推波助澜。1970年,萨满和斯克伦伯格再一次对大雁的编队飞行进行了节省体力方面的估算,结果他们竟然发现群组的大雁要比单飞的大雁多飞行70%的航程。

或许到此大雁所谓的飞行编队问题就应该盖棺定论了,但是事实上事情还远远没有结束,虽然这样的理论已经被广泛应用到各大成功书籍甚至是企业的文化理论当中,并且对于人类的经济文化的发展都起到了不可估量作用的时候,还是有很多“执迷不悟”的科学家对此不感冒。科学家们进行了更深入的研究和探讨,从飞行夹角到大摆一字长蛇阵,最后连鸟的心率都来掺和。直到最后,一个一个的假说都被推翻。当然,这也就代表着我们离真相越来越近。其实这些不难理解,假设被推翻,只能证明诡异的阵形变化远远不是省力那么简单。毕竟大雁是活生生的动物,而不是烧柴油的直升机。我们不能用冷冰冰的眼神来观察活生生的生命!

大雁是一种冬候鸟,老家在遥远的西伯利亚一带,在冬天的时候就要飞到中国的南方过冬。以68千米/时~90千米/时的速度,还要飞上那么一个多月。单飞的大雁肯定是孤独的,你想啊:在漫长的旅程当中连个说话的都没有,当一个多月的哑巴,谁受得了呢?在长途的飞行过程当中,它们常常发出嘎嘎的叫声,以此来进行彼此之间的交流,起到传达信号的作用。一起编队飞行能够有效防御天敌的侵害,虽然这是一群天空中的舞者,但是一物降一物的道理还是存在的。大雁的眼睛长在头的两侧,这就使它们可以有效地观测到周围128度角的范围,而在其飞行时变换编队的夹角,会使整个天空的视野在它们监控范围之内,这样就可以足够有效地观测到周围的环境,在遇到危险的时候提前预知,这也算得上是一种未雨绸缪吧。这种观点目前为大多数人赞同,因为不论怎样变换编队的方式,每一只大雁都可以看到整个编队,从而更有效地跟随进行队伍调整,以免自己落单。

总的来说,至少到目前为止,大雁的编队飞行是否能够节省体力还缺少足够的科学依据,以上种种观点也只是在进行各种不同的假设,但是避免孤独和防御天敌是毋庸置疑的。随着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以及生物学家和空气动力学家之后,数学家和物理学家也参与到大雁编队飞行的研究当中,科学家们提出了类似于编队飞行原因在于地球磁场,编队飞行可以避免碰撞等富有新意的假说,虽然这些都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但是我们需要相信,每推翻一个假设,我们就离真相更近一步。

版权声明:本篇文章(包括图片)来自网络,由程序自动采集,著作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QQ:452038415)。http://www.apmygs.com/3939.html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