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积平原的地下水有哪些特征?

在大河下游一般都形成冲积平原,它是在地壳沉降时期,河水所携带的物质不断堆积而成的。沉降幅度大,堆积深厚;沉降幅度小,则堆积浅薄。例如,我国最大的东北松辽平原,北部沉积厚度为210m,南部下松辽平原最厚达300m以上;黄淮平原自新生代以来一直是大型沉降带,其沉积厚度一般为200~600m,拗陷区(鲁北平原)最大厚度有1300m,这种下降很大的平原又称沉降平原。如此深厚的松散沉积层,为地下水的贮存提供了巨大的空间。

冲积平原的沉积物以冲积物为主,有河床相(砂、砂砾石)、河漫滩相(细粒土)、牛轭湖相和湖沼相沉积(淤泥和淤泥质土)。粗粒的砂、砂砾石是冲积平原的透水介质;河漫滩相和湖沼相沉积物的透水性较差,给水性甚小,构成相对隔水层。

冲积平原地下水的形成和分布除受岩性和地形条件的控制外,还受水文、气候等因素的影响。平原河流冲积物的岩性特点是颗粒细小,即使靠近河槽部位也多为中、细砂或粉砂,再加地形坡度平缓,因此,地下水埋藏浅,径流缓慢,而垂直交换水量比重大,在我国北方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甚至成为主要的天然排泄方式。这是平原地区地下水重要的动态特征。

在沉降幅度较大的平原,深部常有一些较老的沉积,例如古代的洪积、冲积、冰积、湖积和海相沉积。洪积、冰积、冲积多为砂砾层,湖积和海积为淤泥质黏性土。河流发育过程中,又往往多次泛滥并改道以及冲积扇的重叠,使粗细沉积互相迭置,呈现多层结构,具有粗细相间的多次沉积规律。在垂直剖面上,构成若干个层次的含水层,除上部为潜水外,大部分含水层有承压性。例如,黄淮海平原在60~80m深度以上为潜水和微承压水;在60~80m以下,就有若干个承压含水层,埋深越大,承压水头越高。在平面分布上,由于河流的改道,形成粗粒的河床相沉积物呈长带状分布,这些古河道带成为良好的富水带。但随着远离河床,沉积颗粒由粗粒土过渡为极细砂、粉砂,低洼的河间地段为湖沼相淤泥质沉积。岩性的这种分布形成近河地带透水性较强,接受河水和降水的补给,水量充沛,矿化度低,水质较好,为HCO 型水;远离河流为HCO -SO 和Cl型水。

在沉降幅度较小、相对稳定的冲积平原,冲积层一般以二元结构为基本特点,下部为河床冲积物,透水性强,富水性好;上层较细,属河漫滩相。我国南方长江、钱塘江、珠江等下游冲积层厚度一般较薄,只有20~50m,这是因为第四纪时期地壳沉降较小;所以,在河流下游仍有基岩孤山零星分布,经河流搬运的粗粒风化物(例如砂砾、卵石等),堆积成透水性较强的冲积层。南方气候湿润,补给充沛,这些砂砾层常成为富水性良好的地下水含水层,其上部覆盖着厚黏性土层。

版权声明:本篇文章(包括图片)来自网络,由程序自动采集,著作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QQ:452038415)。http://www.apmygs.com/4585.html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