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面塌陷的形成条件和影响因素

地面塌陷的形成条件

地下空洞的存在是地面塌陷的基本空间条件。

引起塌陷的空洞发育和分布与构造破碎带有关,尤其是喀斯特溶洞的发育和分布往往受断层破碎带的控制,并在地下水位波动频繁的位置被侵蚀破坏形成塌陷。坍塌边沿和空洞边沿基本形成上下对应关系。地面塌陷的物质构成可以是可溶岩或非可溶岩,可以是第四纪松散沉积物,也可以是变得松软破碎的岩体。

塌陷的规模和形态与物质组成有一定的关系。

由喀斯特溶洞形成的坍塌一般形成塌落洞,洞成筒状或柱状;由矿山开采引起的地面塌陷往往形成洼地、槽谷或负地形,并伴随有不规则的开裂和地形起伏;高原区的土洞从形成到塌陷具有规模小、历时短、数量多等特点,因此,容易破坏堤坝基础,对于水利建设和防洪都有极大的危害性。

地面塌陷的影响因素

地面塌陷的主要影响因素如下。

(1)地形地貌和地质构造。喀斯特地区的洼地、谷地与河谷等,往往是断裂构造和喀斯特的发育地带,也是地下水的主要径流排泄带或汇水区,这些地区十分有利于地面塌陷的产生。

(2)洞顶自重和外加荷载作用。受化学侵蚀、机械剥蚀及人工挖掘等作用的影响,洞顶支撑力减少或自重力加大,当支撑力无法抵消洞顶岩土体重力作用时,就会引起上覆岩层的塌陷。荷载造成的塌陷常与人类活动和工程建设有关。

(3)震动效应。强烈的地震和人为震动都会引起岩土体的各种破坏效应,如果在震动区分布有地下岩洞或人工洞穴,往往会引起地面塌陷或洞室坍塌。地震引起的地面塌陷最为强烈,如我国1975年的海城地震和1976年的唐山地震都有多处地面沉降和塌陷发生。人为震动引起的塌陷以铁路沿线和爆破产生的居多。

(4)降雨和蓄水影响。降雨和蓄水不但直接湿润与饱和岩土体、增加岩土体的容重及降低其强度,而且还抬高地下水位,增强地下水的渗透和侵蚀能力,提高洞内的水压力,故塌陷多出现在雨季或多雨季节。

(5)疏干排水。在进行矿床开采和地下工程建设时,往往要大规模地进行地下水的疏干排水,由于地下水位的大幅度下降,使得上覆岩体失去了浮托力,增大了渗透压力,潜蚀作用增强,极易造成地面塌陷。

(6)冲刷溶蚀作用。在一些工矿企业和城市,由于地下管道漏水或排放废液,对岩土层具有很强的冲刷和侵蚀作用,容易沿着某一通道带走松散和可溶物质,形成空洞导致坍塌。

地面塌陷的分类方法很多,按照成因可以分为重力塌陷、振动塌陷、荷载塌陷、潜蚀塌陷和溶蚀塌陷;按照影响因素不同可以划分为自然塌陷、人为塌陷和综合形成塌陷;按照空洞围岩的物质组成,把塌陷划分为岩溶塌陷、土洞塌陷、煤层塌陷等。

地面塌陷的防治措施

防治地面塌陷的技术措施有控水措施和工程措施。控水措施包括:在地下水开采区,要合理控制地下水位;在矿山疏干排水中,对可能出现地面塌陷的地段,采取局部注浆处理;在松散土层进行排水时,要控制井的抽水量,不能大量抽水,以免形成空洞造成坍塌;在喀斯特地区开采地下水时,不能将水位降至岩溶体或溶洞顶层以下。

工程措施包括:

①回填,即利用黏土或渣石将坑填平夯实;

②封堵,对因疏干排水引起的塌陷,可用帷幕灌浆或截水墙封堵地下水流,对由地表水流引起的塌陷,可通过建筑堤坝、围堰进行隔离,对溶洞引起的塌陷,可用混凝土塞将溶洞口塞堵;

③加固,当建筑物基础发生塌陷时,可用桩支撑和地基加固等方法进行加固处理。

版权声明:本篇文章(包括图片)来自网络,由程序自动采集,著作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QQ:452038415)。http://www.apmygs.com/4612.html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