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的分类标准尚在研究中,常见分类方法如下。
(一)根据泉水出露性质分
1.上升泉
上升泉受自流水补给。地下水在静水压力作用下,由下而上涌出地表。
2.下降泉
下降泉受无压水补给(主要是潜水或上层滞水)。地下水在重力作用下,自上而下自由流出地表。
(二)根据泉水补给来源分
1.上层滞水泉
上层滞水泉受上层滞水补给。泉的涌量、化学成分及水温变化很大,有时这种泉完全消失。
2.潜水泉
潜水泉受潜水补给,其形成条件示意图见图5-13。水量比较稳定,但涌水量、水温和化学成分仍有明显的季节变化。依其出露条件又可分为三类:
图5-13 潜水泉的形成条件示意图
1—隔水层;2—含水层;3—地下水水位;4—泉
(1)侵蚀泉。由于河流切割含水层,潜水出露地表而形成的泉。
(2)接触泉。地形被切割至含水层下面的隔水层时,潜水在含水层与隔水层接触处流出地表而形成的泉。
(3)溢泉。在岩石透水性变弱或隔水层顶板隆起时,潜水流动受到阻碍溢出地面形成的泉。
3.自流泉
自流泉受自流水补给(图5-14),其特点是水的动态最稳定。自流泉又可分为自流盆地泉和自流斜地泉。自流泉可以沿断层上升,也可以沿较深的构造裂隙出露。
图5-14自流泉的形成条件示意图
1—隔水层;2—含水层;3—基岩;4—岩脉;5—导水断裂;6—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