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地区路基的主要特点和常见病害

黄土是在干燥气候条件下形成的富有碳酸盐的多孔性具有柱状节理的黄色粉性土。黄土孔隙率高达 35%~ 60%,湿陷性黄土受水浸湿后在外荷载及自重作用下会产生较大的下沉现象。黄土结构中,以粗粉粒为主体,构成骨架,黏粒、腐殖质胶体附在沙粒或粗粉粒表面,或聚积在大颗粒间的接触点处,与易溶盐及碳酸盐一起形成胶结性联结。黄土具有各向异性。原状黄土水平强度最高,垂直方向最低;冲积、洪积黄土因存在有水平层理的关系,水平方向强度最低,垂直方向强度最大;这两种黄土 45°方向强度居中。黄土的水理特性与其他土不相同,垂直方向的渗透性较水平方向大;黏粒含量多的埋藏黄土或红色黄土几乎不透水。黄土遇水后发生膨胀,干燥后又收缩,多次反复循环则会形成裂缝及剥落。

黄土地区路基病害多发生在路堑边坡,如剥落、塌方、沟槽及陷穴等;边沟被水流冲深、蚀宽,使路肩和边坡坡脚遭受破坏。因此,黄土地区路基设计主要是路堑边坡的稳定性及防冲、防渗和保持水土。

(1)路堑边坡设计

路堑边坡设计,应对设计路段的工程地质进行全面、细致的分析调查,查明沿线黄土成因类型、地层特征(如地质年代、地层厚度和下卧岩层等),路线所处的地貌及地面水、地下水等情况。主要利用工程地质法确定边坡率m,并辅以力学验证。黄土高原地区边坡坡度,按表4.6 确定。黄土路堑边坡形式一般有直线形、折线形和台阶形。除边坡高度较低(小于 6 m)采用直线形外,一般都应在边坡 6 ~ 8 m高处设置平台。年降雨量大于 250 mm的地区,边坡中部平台宜设截水沟,并予以加固。容易产生剥落的黄土,边坡坡脚宜设置碎落台。

(2)路基排水及陷穴处理

黄土地区路基排水是保证路基稳定的一项重要工作,尤其是要注意防冲、防渗、水土保持及陷穴。各种沟渠的位置断面形式、纵坡要求、水流进出口及加固类型可参照第6章选用。暗沟、暗洞、暗穴统称陷穴。对陷穴的处理,首先要查清陷穴的供给、来源、水量、发展方向及其对路基可能造成的危害。一般采用加填夯实、灌泥浆、设地下暗沟、渗沟等措施予以治理。为防止产生新的陷穴,应注意加强地面排水设施,防止地表积水或集中水流造成冲刷。

版权声明:本篇文章(包括图片)来自网络,由程序自动采集,著作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QQ:452038415)。http://www.apmygs.com/4655.html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