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工程之家 地质工程 正文 下一篇:

离散型、敛合性板块边界与转换断层边界的比较

1.离散型板块边界

在离散型板块边界上,如大洋中脊,岩石圈板块相互分离,这来自软流圈的岩浆涌出,此处并形成新的岩石圈。因此在扩张脊上产生了大量的火山活动。另外,沿着这些板块边界脊,岩石圈板块的拉张部分产生地震。

大陆也可以被裂谷分开,这种现象较少见,可能是大陆岩石圈比大洋岩石圈厚得多的缘故。在大陆裂谷发育的早期,沿断裂可以产生火山喷发,或者巨大的玄武熔岩流通过大陆裂隙涌出;如果断裂作用继续进行,在两个大陆板块之间将最终形成新的洋盆。目前的东非裂谷即非洲大陆的最东部分正在被裂谷分裂,扩大朝着产生新生洋盆的方向发展,最终是新的大洋将非洲大陆板块分隔为两块。

2.转换断层边界

洋中脊、扩张脊的构造并非单一直线状的裂谷,而是非常复杂的。扩张的洋中脊长几千千米,通常是不连续的,中脊是由许多相互微微错开的较短的部分组合而成的。断错区是一种特殊的岩石圈断层或断裂,称互为转换断层。转换断层相对的两侧分属两个不同的板块,并且它们是向相反方向运动的。由于板块相互刮擦而过,沿着转换断层产生了地震。

著名的加利福尼亚圣安德列斯断层就是一个沿扩张脊切开大陆底座的转换断层。东太平洋海隆及北美西北海岸之外的海底扩张脊,在北美大陆边缘之下消失,而在加利福尼亚湾的南端重新出现,圣安德列斯断层就是介于扩张脊这两个部分之间的转换断层。北美的大部分属于北美板块。然而,圣安德列斯断层西侧细长条状的加利福尼亚部分正随着太平洋板块向北西方向运动。

3.敛合性板块边界

处于大陆块与洋盆交界的海沟,是消减作用的敛合性板块的边界,沿着此边界两个相邻的板块作相向运动。大陆岩石圈的密度较低,海洋岩石圈密度接近其下伏的软流圈,密度较大,相向运动使大陆板块上浮,而大洋板块易于俯冲到软流圈中,因此它是消减性的边界。沿此边界,相邻板块发生挤压,引起强烈地震和岩石的构造变形。俯冲板块熔融成岩浆,形成岛弧,产生火山作用、侵入作用以及岩浆活动等。

在大陆与大陆碰撞的情况下,两个陆块产生裂隙、折皱和变形。其中一个陆块可以部分地爬升到另一个陆块之上,但是大陆岩石圈的浮力使得两者都不会深陷入地幔中去,而产生了巨厚的大陆。在碰撞活跃期间由于这一过程涉及巨大应力的结果,使得地震频繁发生。喜马拉雅山脉的极大高度正是这种大陆与大陆碰撞的结果。印度并非始终是亚洲大陆的一部分。古地磁的证据指出几亿年来它一直在从南向北漂移直到“撞及”到亚洲板块,并且在这次碰撞中形成了喜马拉雅山。早些时候,在泛大陆解体之前,非洲和北美板块的碰撞以同样的方式建造了原始的阿巴拉契亚山脉。实际上,世界上许多主要的山脉代表了过去板块碰撞的位置。

版权声明:本篇文章(包括图片)来自网络,由程序自动采集,著作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QQ:452038415)。http://www.apmygs.com/2291.html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