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药对环境安全性的影响因素

化学农药对环境的安全性与农药的性质、施用方法及施用地区的气候土壤条件密切相关。

1.农药的理化性质对生态环境安全性的影响
(1)蒸气压

农药进入环境后,在气、水、土各介质间迁移、扩散与再分配特性,受农药蒸气压影响很大,蒸气压越大,农药就越容易从土壤或水域环境转向大气空间,这样就容易进一步引起农药的光解作用;农药在土壤中的移动性能,受农药蒸气压影响也很大。

(2)水溶性

水溶性的大小,对农药在环境中的迁移、吸附、生物富集以及农药的毒性都有很大影响。水溶性大的农药容易从农田流向水体,或通过渗漏进入地下水,也容易被生物吸收,导致对生物的急性危害;水溶性小的农药,容易被土壤吸附,在环境中不易引起更大范围的污染;水溶性小,脂溶性强的农药,容易在生物体内积累,易引起对生物的慢性危害。

(3)分配系数

分配系数是指农药在互不相溶的两种极性与非极性溶剂中的分配能力,分配系数大的农药容易在非生物物质与生物体内富集,分配系数小的农药,容易在环境中扩散,从而也扩大了农药的污染范围。

(4)化学稳定性

农药的稳定性是指农药进入环境后,遭受物理、化学因子影响时,分解难易程度的指标,是评价农药在环境中稳定性的基础资料。

(5)杂质成分

一般优质的农药,其杂质成分对环境影响不大,但有些农药的杂质成分是影响环境安全性的主要对象,如六六六的几种异构体、氟乐灵中的亚硝胺、甲胺磷中的不纯物等,因此,农药的纯度和不纯物的成分必须在基础资料中提供。

2.农药施用方式对环境安全性的影响

农药的不同施用方式对农药在环境中的行为与对非靶标生物安全性影响很大,主要影响因子有以下几方面。

(1)剂型

不同的农药剂型对农药在环境中的残留性、移动性以及对非靶标生物的危害性均有影响,从农药在环境中残留性比较,颗粒剂>粉剂>乳剂;对非靶标生物接触危害的程度比较,刚好与残留性成反向关系。

(2)施药方法

喷施、撒施,特别是用飞机喷洒的方式,影响范围广,对非靶标生物的危害性大;条施、穴施和用作土壤处理的方法,污染范围小,对非靶标生物比较安全。

(3)施药时间

施药时间的影响主要与气候条件及非靶标生物生长发育的时期有关。在高温多雨季节施用农药,农药容易在环境中降解与消散;在非靶标生物活动期与繁殖期喷洒农药,对非靶标生物杀伤率大;另外,施药时间对农产品是否会遭受污染的关系也十分密切。

(4)施药剂量

农药对环境的危害性主要决定于农药的毒性与用量两个因子。高毒的农药,只要将其用量控制在允许值范围内,就不会造成对环境的实际危害;相反,低毒农药用量过大,同样会造成危害。

(5)施药地区与施药范围

施药地区的影响主要与当地的气候与土壤条件有关,在高温多雨地区,农药在环境中消减要比在干旱地区快,在稻田或碱性土中施用农药,一般比在旱地或酸性土中降解要快;施药范围越广,影响面也越大。在水源保护区、风景游览区与珍稀物种保护区施用农药,更应注意安全。

3.农药对非靶标生物的影响

在靶标生物与非靶标生物并存的环境中,使用农药难免对非靶标生物会造成一定的危害。不同的农药品种,由于其施药对象、施药方式、毒性及其危及生物种类的不同,其影响程度也随之而异。环境生物种类很多,在评价时只能选择有代表性的,并具有一定经济价值的生物品种,其中包括陆生生物、水生生物和土壤生物作为评价指标。

对非靶标生物安全性评价,通常用急性毒性的半致死浓度LC 50 、半致死剂量LD 50 或半抑制浓度EC 50 值来表示;对一些在环境中难降解,或是经常大量使用的农药,特别是一些毒性大、脂溶性强的农药,需进一步做慢性实验与富集系数测定实验。

版权声明:本篇文章(包括图片)来自网络,由程序自动采集,著作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QQ:452038415)。http://www.apmygs.com/3383.html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