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山熔岩洞穴是怎么样形成的?

洞穴是游人、学士吟诗、赋文、题字和游玩的佳地,也是寻常百姓在战乱之年躲避兵荒马乱之场所。

一提起洞穴,就使人想起范成大的《桂海虞衡志》:“余尝评桂山之奇,宜为天下第一,……山皆中空,故峰下多佳洞。”在洞穴中最著者为桂林的七星岩和1962年重新发现的芦笛岩。如在七星岩中,800米的游程,岩道曲畅勾连,清幽深邃,石钟乳、石筍、石幔和石花比比皆是,真是瑰丽多姿,琳琅满目,俨如神仙洞府。

然而这些知名的洞穴皆为岩溶洞穴,是由地下水长期溶蚀可溶性的石灰岩而形成的。在自然界还有另一种洞穴,它没有岩溶洞穴那样美丽与宏大,但也玲珑剔透,蔚为奇观,这就是火山区中的岩溶洞穴,或称岩溶暗道。当你攀登一座火山之时,你用脚蹬一蹬所踏着的大地,有时就会传来“铿铿”之声。这时你会感到惊奇,原来在这怪石嶙峋的石山之下是空的!它们就是火山岩的洞穴——熔岩暗道。

笔者曾经亲临腾冲老龟坡火山西坡的景福洞和蝙蝠洞。当地老乡说,洞中的蝙蝠像老鹰那么大。我带着探奇的心情下到洞里,在火山锥缓缓倾斜的边坡上寻找洞口。原来,洞口在乱石丛中,极不显眼,它有5~8米深,好像竖井一样,只能容一人缓缓爬下。由洞口下去,洞向西倾,开始数十米是南北走向,然后折向东。洞穴全长150米,最宽处5.3米,最高处2.9米,横断面呈拱桥形。中国人民解放军某部在进行水文地质普查时,测量并绘制了该洞的平面图与剖面图。在洞的另一端,也有一个竖井状出口。洞底有纵向的沟槽和垄脊,相间排列,脊高不及半米,宽小于1米,长约12米。交错顺列,形似蛇、龙。

顶部及两壁,有的地方较平坦光滑,有的地方挂满下垂的熔岩钟乳,它虽不及溶岩洞穴的钟乳那样五彩缤纷、如花似锦、琳琅满目,但也令人赞叹,其形有如手指,有如棘刺,又有如刀刃。特别是壁上的纹饰,颇为精致。人行洞中,如不小心,极易碰伤。更令人惊叹的还是洞中的蝙蝠,当时适值隆冬,蝙蝠已进入冬眠时期,它们在洞中藏身何处?只见暗道顶壁黑压压的一片,由于手电暗淡,乍一看不知何物,模糊不清。但是,当人们咳嗽一声,洞顶黑物就扑扑颤动,甚至展开两支宽大的翼手,原来是一只只蝙蝠在洞顶倒挂金钩。虽然未见老鹰大者,但究竟有多少,确如恒河沙数,难以数清。像这样的熔岩洞穴不仅腾冲有,在五大连池也有,在长白山的白头山也有。

那么,这些熔岩洞穴是怎样形成的呢?

当岩浆喷出到地表后,熔岩流的表层受冷凝固形成表壳。固结的岩石其导热性极差,因此,熔岩内部仍然保持高温,呈熔融状态,形成潜流,并逐渐集中于一些壳下的通道之中,形成熔岩暗道。当暗道中的熔岩流空之后,就留下了空洞。如果空洞顶壁的熔岩仍然保持一定的塑性,在重力作用下则形成熔岩钟乳。熔岩的潜流流向何处?因为表壳冷凝之后,常常形成裂隙,暗道的熔岩潜流就会顺着裂隙上冒或冲破表壳上涌,形成二次熔岩流,因而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溢流构造(如具有喇叭口状的环状熔岩饼)。如果伴随着气体发生爆炸,则形成喷气穴。当多层熔岩饼重叠起来,则形成塔状而中空的喷气叠锥。它们常成群出现,并依熔岩流流动的方向排列成行。如果熔岩潜流没有流出地表,而是把熔岩表面凝固的表壳向上拱起,又形成瘤状穹丘。

熔岩洞穴和具有大量气孔与裂隙的火山岩,具有强烈的渗透性和汇水能力。它们接受大气水的补给,并向下渗入补给地下水,有时熔岩洞穴本身就可能成为地下水潜流的重要通道。在火山岩区的一些空洞,洼坑处吸水能力特别强,如腾冲和顺乡西南大盈江边的马鞍山安山玄武岩中就有十余个大的消水洞,当地群众称为瞎马洞和吸水洞。1979年12月15日曾测得其中一个洞的消水量为18升/秒以上。下渗的地下水主要集中于宽大的管道和洞穴系统中,形成巨大的地下径流。然后,在下游从火山岩区的沟谷底部排出地表,形成巨泉。

如腾冲的坝派巨泉,在大盈江西岸的熔岩台地的陡坎下呈泉群溢出,在南北长约150米的范围内,有三大泉群出露。它们可分为15个小出水口,汇聚后的总流量达到3 910升/秒。当泉水从玄武岩中涌溢而出时,响声雷动,气势磅礴,清澈的泉水汇入浑浊的大盈江,一清一浊,“泾渭分明”。坝派巨泉的水温高达21℃,高于当地年均温7℃,可算着微温温泉。由于小气候的影响,泉水周围植物繁茂,生机勃勃,芭蕉早熟,当地的傣族人民已利用巨泉的微温水试种双季水稻获得成功。

版权声明:本篇文章(包括图片)来自网络,由程序自动采集,著作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QQ:452038415)。http://www.apmygs.com/3701.html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