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水贮存并运动于岩石的空隙中,如松散岩层中的孔隙,坚硬岩层中的裂隙以及可溶岩层中的溶隙和溶洞等。根据岩层的给水和透水能力,可以分为含水层和隔水层。
1.含水层
含水层是指能透过又能给出重力水的岩层。构成含水层必须具备以下条件。
(1)有储水空间。构成含水层,首先要具有良好的储水空间。地下水的分布与岩层的空隙性密切相关,例如凡是在空隙较大的砂砾石层中成井,水量就丰富。
对于孔隙度较大,然而孔隙细小的黏性土,由于其中多为结合水所占据,所以通常不能构成含水层,只有黏性土中发育有较好的裂隙时,才有可能构成含水层。
(2)有储存地下水的地质构造条件。岩层具备了储水空间,即良好的透水性,但要保存地下水,还必须具备一定的地质构造条件,这种地质构造要有利于地下水的聚集及储存。如在透水性良好的岩层下有隔水(不透水或弱透水)的岩层存在,或在水平方向上有隔水层阻挡,只有这样,才能使运动于空隙中的重力水能够较长久地储存起来,充满于空隙岩层,形成含水层。如果地质构造不利于地下水储存,那么岩层虽然透水,它只能起暂时地透水通道作用,这种岩层被称为透水不含水的岩层。
(3)有良好的补给水源和补给条件。岩层具备了良好的储水空间和构造条件,如果水源不足或补给条件不好,仍不能成为含水层。因此,只有当这种岩层有了充足的补给水源和良好的补给条件时才构成含水层。
由此可见,只有当岩层有地下水自由出入的空间,有适宜的地质构造和充足的补给水源时,才能构成含水层。这三条缺一不可。
2.隔水层
隔水层是指不能给出并透过水的岩层。它可以是饱水的(如黏土),也可以是不含水的(如胶结紧密完整的坚硬岩层)。隔水层是相对含水层而存在的,自然界中没有绝对不透水的岩层,只有透水性强弱之分,因此,含水层与隔水层是相对而言的,如第四系湖相沉积的地区,细砂、粉细砂构成含水层,黏土层作为隔水层;而在冲洪积扇中上部,砂、砾石构成含水层,黏土、粉质黏土、粉土等作为隔水层。
上述含水层的构成条件是含水层划分的一般原则,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时,含水层、隔水层这种简单的划分尚不能满足生产上的需要,特别是山区基岩地区,这种划分并不完全符合客观实际。为此,还需要有含水带、含水段、含水组、含水系的划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