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耗竭资源的概念、特点及开采原则

可耗竭资源是指人类开发利用后,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不可能再生的自然资源。它主要指自然界的各种矿物、岩石和化石燃料,例如煤炭、石油、天然气、金属矿产、非金属矿产等。

可耗竭资源初始量给定,最终可能耗尽,其特点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不可再生性——形成非常缓慢,不能再生,可视为固定的存量。

•分布的地域性——不同能源资源种类、数量分布具有规律性和地区不均衡性。

•品质的差异性——同一能源资源具有不同特性。

•相互伴生性——主矿种和较少的若干矿种在一起的伴生现象。

由于可耗竭资源具有不可再生性,了解和掌握地球内部各种能源资源的储藏量,对于制定能源政策是必不可少的。应如何理解储藏量呢?

在不强调储量级别的一般情况下,储藏量通常指探明储藏量,即经过详细勘探,按照现有的经济及技术条件预计在未来可经济开采的储藏量。这种储藏量是较高证实程度的剩余经济可采储量,简称探明可采储量。

在资源经济学意义上,一般将不可再生能源资源储藏量分为当前储藏量、潜在储藏量和总储藏量。当前储藏量是指在当前价格给定的条件下可开采并且能够取得利润的数量。潜在储藏量是指在各种可能价格下可开采的数量,这取决于人们为取得这些能源资源而愿意支付的价格,是价格的函数。能源资源价格与开采量成正比,能源资源储藏量与开采成本成反比。总储藏量是指地球上某种能源资源的总量,价格对自然资源总储藏量没有作用,它代表可开采能源资源的上限。最终来看,可采储量或者说所推定的储量是指最终能产出多少能源资源的储量,包括新发现的资源量和技术改进后可增加的产量。

在地质和经济意义上,能源资源储量的性质是有差异的,前者表明能源资源的绝对稀缺性,后者表现为相对稀缺性,从耗竭年限来看,静态储藏指数是常用指标之一。静态储藏指数指当前储量同当前消费的比例。这里必须注意静态储藏指数与储采比这两个概念的差异。储采比(Reserves/Production ratio,R/P ratio)是年末剩余储量除以当年产量,得出的剩余储量按当前生产水平尚可开采的年数。国际上通用的计算公式为:R/P,其中R为上年年末能源资源储量,P为上年生产量。需要注意的是,储采比是表示能源供给能力的一个近似指标,由于能源储量的探明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真实储量是未知的,不确定的,以后的年产量也不可能保持恒定。基于上述原因,储采比只是反映能源供给的一个近似指标。静态储藏指数着眼于能源资源储量与消费间的关系,储采比着眼于能源资源储量与生产间的关系。

需要注意的是,计算能源资源储藏量时可能会出现以下常见错误:

(1)使用当前储藏量代表最大潜在储藏量。例如,用静态储藏指数来预测给定资源使用年限,该指标倾向于低估能源资源的使用年限。

(2)把整个资源的储藏量当成特定价格下的潜在储藏量,容易造成价格不能无限上涨的状态。

由于可耗竭资源具有不可再生性,开采时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1)使用先进技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能耗。

(2)综合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由于可耗竭资源具有伴生性特点,因此在利用某种能源资源时,不能只开发利用主矿,还应特别注意伴生性能源资源的利用。

(3)对于可耗竭资源,应注意节约使用,尽最大可能延长这类能源资源的利用年限。

版权声明:本篇文章(包括图片)来自网络,由程序自动采集,著作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QQ:452038415)。http://www.apmygs.com/4704.html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