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对洪水的影响

在一些几平方千米或几十平方千米的小流域,城市地区的土地利用不仅会增加洪水流量,而且会增加洪水的频率。其增长速率与土地硬化利用的比例有关,该类土地利用能形成非渗透的覆盖层;还与雨水排放管的服务面积有关,由于雨水管汇集非渗透地面的雨水到河流中,其汇集雨水的速率比天然条件下好。因此,非渗透地面和雨水管设施是城市化洪水出现的度量指标。比如,当城市非渗透地面占有比例达40%、排水管网服务面积达40%时,洪水出现的几率大约是城市化前的3倍,这个比例常被用于小频率和中等频率洪水的分析上。然而,随着流域集水面积的增大,50年一遇的大洪水受城市化的影响不明显。

洪水是降水与径流的函数,而城市化能够明显地改变这个关系。一些研究表明较大的暴雨带给城市的径流几乎是郊区的5倍,图5.11呈现了城市化前后地区洪水径流量与滞后时间(lag time)的变化,明显表明随着城市化程度的增大,即非渗透地面面积和雨水管服务面积增大,城市径流快速增大,滞后时间减少,径流量增大。

图5.11 城市化对洪水的影响

然而,如果雨水管网被堵塞或冲毁,持续时间长的中等降雨可导致城市洪水,这种情况下,城市内涝就会产生。城市化对洪水的影响,不仅体现在地面渗透性变化与雨水管网设施上,还体现在为获得水面景观而建筑的蓄水构筑物,以及小型河流上的桥梁设施,它们都能够影响河流的行洪,有时甚至是造成行洪不畅与内涝的主要原因。不可忽视的是,城市地下建筑以及地基处理也会减少地下储水空间,阻碍地下径流通道,导致地表内涝。

目前,我国正在推进“海绵城市”发展理念和建设方式转型,通过规划和建设城市排水防涝设施,同时加强建筑物雨水分级收集利用功能,使城市像“海绵”一样,对雨水具有吸收和释放功能,能够弹性地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实现“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的目标。

版权声明:本篇文章(包括图片)来自网络,由程序自动采集,著作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QQ:452038415)。http://www.apmygs.com/4918.html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