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浆作用 (magmatism)是指在地下深处的高温高压下形成的岩浆熔融体中结晶形成矿物的地质作用。岩浆主要是硅酸盐质,极少数为碳酸盐质。硅酸盐岩浆一般由90%以上的O、Si、Al、Fe、Ca、Mg、Na、K等造岩元素,8%~9%的以H 2 O为主,还包括CO 2 、H 2 S、Cl、F、B等的挥发份以及1%~2%的Cu、Pb、Zn、Cr、V、Ni、Li、Ag、Be、Sb等微量造矿元素组成。它们形成于地下深处的高温(800℃以上)、高压(数千大气压以上)条件下,主要来源于上地幔物质的分熔或地壳物质的局部熔融。
由于来源及成因的不同,硅酸盐岩浆在成分上有显著差异,可以分为超基性(SiO 2 含量<45%)、基性(含SiO 2 45%~53%)、中性(含SiO 2 53%~66%)、酸性(SiO 2 含量>66%)和碱性(SiO 2 不足,Na 2 O、K 2 O含量高)岩浆。成分不同,表现在形成的矿物种类、组合和含量上有明显差异。如超基性岩主要矿物有橄榄石、辉石等,不含石英;而酸性的花岗岩则主要由石英、长石和云母组成。
伴随着地壳运动而形成的岩浆,沿深断裂向上运动,在地壳的不同深度就位,结晶形成岩浆岩。根据就位的位置,岩浆作用分为侵入作用(深成作用)和火山作用。前者指岩浆在地壳深处就位,冷却结晶形成侵入岩。由于结晶作用是在地壳深处进行,温度降低缓慢,结晶时间较长,因此,矿物颗粒较粗,常成各种显晶质集合体。后者是指岩浆运移到地壳表层,在地表冷却形成火山岩。由于地表条件下,外部温度、压力骤降,岩浆迅速冷凝固结,结晶不充分,通常矿物颗粒细小,呈隐晶甚至非晶玻璃质,斑状构造,而且可形成一些高温低压的特征矿物,如透长石、鳞石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