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沙里宁的有机疏散思想

有机疏散思想是芬兰建筑师沙里宁(Eliel Saarinen)于1918年在大赫尔辛基规划中提出的关于城市发展及其布局结构的理论。在1942年出版的《城市——它的生长、衰退和将来》一书中,沙里宁对有机疏散论做了更加系统的阐述。

沙里宁将城市与生物体进行类比,强调城市在不断生长变化的特性,他认为城市就像生物体一样,也是由“细胞”组成,细胞之间的空隙给细胞的生长繁殖预留了空间。如果要缓解各种“城市病”,就必须要有良好的城市结构,城市才能健康发展。有机疏散就是把扩大的城市范围,划分为不同的集中点所使用的区域,这种区域又可分为不同活动所需要的地段。

有机疏散思想的两个基本原则:

①把个人日常生活工作(即沙里宁说的“日常活动”)的区域作集中布置;不经常的“偶然活动”的场所,不必拘泥于一定的位置,故可以分散布置。

②日常活动尽可能集中在一定的范围内,使活动需要的交通量减到最少,并且不必都使用机械化交通工具,个人日常生活应以步行为主。往返于偶然活动的场所,路程较长也无妨,因为日常活动范围外缘的绿地中设有高速交通干道,可以迅速往返。

在城市功能布置上,有机疏散理论认为:工业应该从城市中心区疏散出去,而许多事业和城市行政管理部门必须设置在城市中心位置。城市中心区由于工业外迁而腾出的用地应改作绿地,也可以供必须在城市中心地区工作的技术人员、行政管理人员、商业人员居住,让他们就近享受家庭生活。很多原来拥挤在城市中心区的家庭将随着疏散的进展而搬迁到新区去,他们将得到更适合的居住环境,城市中心区的人口密度也就随之降低。

有机疏散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对欧美各国建设新城、改建旧城,以及大城市向城郊疏散扩展的过程有重要影响。

版权声明:本篇文章(包括图片)来自网络,由程序自动采集,著作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QQ:452038415)。http://www.apmygs.com/2406.html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