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巨人”号油船的故事:“海上巨人”号几经沧桑

“海上巨人”号几经沧桑

从20世纪50年代起,世界第一大油船的纪录一直在被刷新,但到20世纪80年代,曾经声名显赫、由香港船东董浩云拥有的巨型油船——载重量56.5万吨的“海上巨人”号(Sea Wise Giant)创造的多项纪录就再没有被打破。

1974年希腊船东在日本住友重工追浜造船所订购了一艘巨型油船,船长376.7米、船宽68.86米,主机功率37 285千瓦,载重量42万吨,航速16节,船名为“波尔托斯”(Porthos)。1976年12月,该船开始建造,后来在海上试航中发现该油船倒车时有很大的震动,希腊船东拒绝接船。1979年,因希腊船东破产,日本住友重工将该船更名为“追浜”号(OPPAMA)出售。

香港船王董浩云一直关注世界经济的发展,他坚信随着世界经济的高速发展,对原油的需求将会大幅度增长,必然需要大批油船运输原油,而且油船吨位越大,运输成本越低。

为实现建造全球最大油船的愿望,即使比当时最大的“巴提留斯”号(载重量55万吨)大一点点也行。于是,董浩云买下“追浜”号油船转交日本钢管公司津造船所进行改建。经过精心计算和设计,船厂将船体拦腰割成两段,中间把专门制造的81.75米长的船体嵌入,然后焊接起来,使全长达到458.45米,新增14万吨载重量,就成了56万吨,超过了“巴提留斯”号和另外三艘姐妹船的载重量,更名为“海上巨人”号。

1980年12月19日,董浩云亲自主持了“海上巨人”号的下水仪式。1981年该船首航前往波斯湾。

“海上巨人”号自1980年在日本横须贺港下水到2010年1月拆卸,期间经历了三十年风风雨雨,至今一直保持着多项世界纪录:

其一是原油载重量56万吨,自重26万吨,总计82万吨,相当于8艘尼米兹级航空母舰的排水量,是全球航运史上最大吨位油船。

其二是全长458.45米,超出世界最大集装箱船——“马士基”号60多米,比横躺下来的埃菲尔铁塔(总高324米)还长,比香港中环国金二期大厦还要高20米,是世界上最长的船只,俨然是一个移动的人工岛。

该船船宽68.86米(与足球场宽度相当),总面积相当于4个相连的足球场。满载吃水24.61米,相当于8层楼高。

该船舱室容积65.8万立方米,可装载约410万桶原油,相当于2艘30万吨级油船。

该船广泛采用自动化控制系统和遥控系统,仅需35~40名船员就能顺利航行,机舱内可以昼夜24小时无人值班。它还装有卫星导航系统、数据处理系统和避碰系统,使航行相对更加安全。

该船使用8.9厘米厚的钢板和双层船体技术,可防止原油意外渗漏造成的环境污染。

虽然“海上巨人”号的尺度、吨位都比法国的“巴提留斯”号油船大,但它的吃水却要少3.992米,所以它可以在更多的港口、码头停靠。

“海上巨人”号油船近30年中更换了6个东家,可谓几经沧桑。1980年9月22日起,伊朗和伊拉克爆发了长达8年的两伊战争,载运伊朗或其他阿拉伯国家生产原油的船只都成为伊拉克袭击的目标,对波斯湾地区的原油生产和运输造成极严重的影响。1988年5月14日,“海上巨人”号行进到霍尔木兹海峡时,遭伊拉克飞机空袭,船身严重损毁,燃起熊熊大火,船上多名船员死亡,剩下的船员开着救生艇跑了,最后这艘巨轮在伊朗卡克岛(Kharg Island)附近海域沉没,搁浅在海底。这也是人类历史上被炮火击沉的最大船只。

六易主家的“海上巨人”号

1. 1979年 因希腊船东破产,日本住友重工出售(“追浜”号)。

2. 1979年 香港船主董浩云买后改建(“海上巨人”号)。

3. 1989年 挪威海运公司诺曼国际买入(“快乐巨人”号)。

4. 1991年 转售予挪威亚勒海运公司(“亚勒维京”号)。

5. 2004年 转售予新加坡第一奥森油轮公司(“诺克·耐维斯”号)。

6. 2010年 转售予香港船东(“蒙特”号)进行拆卸。

两伊战争结束后,“海上巨人”号的残骸直到1989年才被打捞上来入坞维修,后被挪威的海运公司诺曼国际买入,拖至新加坡的吉宝造船厂进行大规模修复工作,用了3 200吨钢材,更换掉的管线长达32千米,还更换了整个住舱甲板室,修复费用高达64万美元,改名为“快乐巨人”号(Happy Giant)重新投入使用。

此后,该船“重获新生”,频繁更换船东。1991年诺曼国际又将该船转售予挪威亚勒(Jahre)海运公司,改名为“亚勒维京”号(Jahre Viking)。因为吃水的原因,载货后的“亚勒维京”号只有通过常年有惊涛骇浪的好望角,才能将原油从中东运往美国或者欧洲。1995年1月25日,该船首次过境苏伊士运河,埃及报纸和电视台进行了广泛的报道,当时的埃及副总理兼苏伊士运河省长登船表示欢迎,埃及总统在运河边的伊斯玛利亚市目睹其过境。

1998年12月3日,在美国洛杉矶的减载锚地,5万多吨级的油船“三光探索”号(Sanko Quest)傍靠“亚勒维京”号,为其接卸原油。

2003年7月21日,“亚勒维京”号在墨西哥湾卸原油给10万吨级的“尼瑞尔斯”号(NIRIIS)(船长243米、船宽42米)。

按照国际海事组织规定,单壳油船必须在2005年淘汰。2004年3月“亚勒维京”号再次被转售给新加坡第一奥森油轮公司(Frist Olsen Tankers),后进入迪拜的干船坞,改装成海上浮式原油储卸系统(floating storage and offloading unit,FSO),船名改为“诺克·耐维斯”号(Knock Nevis)。

“诺克·耐维斯”号能容纳约65万立方米的原油,它的“肚子”里可以装下4个圣彼得大教堂。满载后,这艘船的吃水超过24米,不能通过水深较浅的巴拿马运河与苏伊士运河等人工河道,甚至连英吉利海峡也无法穿越。进入世界大部分主要港口时,它需要在约40千米以外海域装卸原油。

2004年7月卡塔尔的快桅石油公司租用该船,系泊在卡塔尔的夏辛油田(Al Shaheen Oilfield),作为外海储油用。

“诺克·耐维斯”号把来自海上石油钻井平台的油气水等混合液通过其船首的系泊系统管路输入,到一定储存量时通过外输系统输送给串联在船尾的穿梭油轮,再运往炼油厂等地。

2010年1月这艘历经磨难的巨型油船在印度阿朗(Alang)的安伯发展公司拆船基地拆卸,在前往拆船厂的最后一程,它再一次被转卖至香港,易名为“蒙特”号(Mont)。

由于“海上巨人”号上的锚与香港航运业界有一段深厚的情意,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人士购买了该船重36吨、长7米、锚爪之间宽4.45米、厚1.3米的锚和与锚连着的20多个链环(每个链环约0.5米长);挪威政府又赞助将该锚从印度运回香港。

全球不少海事博物馆、与船相关的单位都愿意用锚作摆设、标志,香港海事博物馆也为该船的锚设立了一个占地30平方米的碑座,吸引了很多参观者观赏。

版权声明:本篇文章(包括图片)来自网络,由程序自动采集,著作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QQ:452038415)。http://www.apmygs.com/3186.html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