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水分常数是根据土壤水分形态不同而定义的土壤特征含水量,用以反映土壤的水分状态和性质转变点。各个土壤含水量常数大小主要取决于土壤的质地和孔隙状况,实际上,每个常数并不一定是一个常数值,而往往是一个范围。常用的土壤水分常数有以下五种:
(1) 最大分子持水量(maximum molecular water capacity):
当膜状水达到最大数量时的土壤含水量称为最大分子持水量。土壤质地愈细,表面能愈大,土壤吸持水量愈多,最大分子持水量也愈大。土壤水分达最大分子持水量时土壤水势为-4.1~-7.9hPa,最大分子持水量为最大吸湿量的2~4倍。
(2)田间持水量(field moisture capacity):
当毛管悬着水达到最大数量时的土壤含水量称为田间持水量。在地下水较深和排水良好的土地上充分灌水或降水后,允许水分充分下渗,并防止其水分蒸发,经过一定时间,土壤剖面所能维持的较稳定的土壤水含量(土壤水势或土壤水吸力达到一定数值),是大多数植物可利用的土壤水上限。达到田间持水量时的土壤水势为-50~-350mPa,大多集中于-100~-300mPa间。不同土质田间持水量也有差异,一般黏土>壤土>沙土。
(3)毛管持水量(capillary water capacity):
当毛管上升水达到最大数量时的土壤含水量称为毛管持水量。它是吸湿水、膜状水和毛管上升水的总和。毛管持水量时的土壤水吸力相当于8106 Pa。在水质较好,地下水位深浅适宜时,毛管上升水可达根系分布层,供作物充分吸收利用。一般地下水位在2~3m时,可补充50%~60%的植物所需水分。如果地下水位过浅而且矿化度高,则易引起湿害和盐害。
(4)饱和含水量(saturated water content):
当土壤全部孔隙被水分充满时,土壤便处于水分饱和状态,这时土壤的含水量称为饱和含水量或全持水量,包括吸湿水、膜状水、毛管水和重力水。沙质土壤中,饱和含水量在25%~60%范围内。有机土如泥炭土或腐泥土的饱和含水量可达100%。饱和含水量可在实验室里实际测得,也可通过土壤的容重和比重求得。
(5)凋萎系数(wilting coefficient):
当土壤含水量降至一定程度时,由于植物的吸水力小于土壤的持水力,植物便因水分亏缺而发生永久性凋萎,此时的土壤含水量称作凋萎系数,也叫永久凋萎含水量。一般来说,凋萎系数与田间持水量之间的土壤水,属于有效水分。萎蔫系数可由于砂土和黏土等土壤性质的不同而有显著差别,而在一定土壤上,若为中生植物,即使种类不同,也可得到大致相同的数值。规定有效水的下限作为萎蔫系数的标准值是很重要的。永久萎蔫点在-10~-20 Pa。因为相对含水量的幅度较小,所以不用植物的平均值-15 Pa来表示所测定的含水量,而是多以永久萎蔫的百分率(permanent wilting percentage)来表示。从土壤水的形态来看,大致相当于全部吸湿水及部分的膜状水,一般土壤的凋萎系数为最大吸湿量的1.3~1.5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