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候期与气候的关系?影响物候期的因素有哪些?

(一)物候的有关概念

物候(phonological responding)是指生物长期适应温度条件的周期性变化,形成与此相适应的生长发育节律,通常就是动植物的生长、发育、活动规律与非生物的变化对节候的反应。如植物在一年的生长中,随着气候季节性变化而发生萌芽、抽枝、展叶、生长、孕蕾、开花、结果、落叶、休眠等规律性变化。与之相适应的树木器官的动态时期称为生物气候学时期,简称为物候期(phenophase)或物候阶段。把同一天出现同一物候现象的地点连成一条线称为物候线(phenological line)。

(二)物候期与气候的关系

自然物候变化是气候与自然环境变化的综合指标,植物的物候期基本上与当地的气候节律相符。通过对物候资料和现象的分析研究,掌握园林植物物候的变化规律,不仅能清楚地了解气候的变化情况及其对园林植物物候的影响,而且对了解气候变化对园林生态系统的影响以及改善和保护生态环境具有重要的理论及现实意义。植物的生长、开花、结果、落叶、休眠等特性都是相对固定的,如白头翁、紫花地丁等在早春开花和生长,仅用很短的时间就完成整个生活周期;秋水仙属、番红花属等在春季长叶,而在最好的生长季节——夏季休眠,秋季开花。这些植物的物候期之所以与当地气候节律不符是由于它们一直保留着过去为适应原产地气候,特别是温度、水分条件而形成的物候节律。

(三)影响物候期的因素
1. 物种遗传特性

植物的萌芽、生长、开花、结果、落叶、休眠等均有明显的季节性,但即使同一种植物,由于变异,其种类固有的物候期可能也会不同,如在南方一些地区,紫玉兰通常在2—3月份开花,但有些个体却在9月份开花。

2. 立地条件

环境因子影响植物的物候期变化,其中气温、光照和水分是最主要的因子。凡是影响地区气候的因素都影响植物的物候期,如经度、纬度和海拔等因子。植物的物候期受纬度、经度和海拔的影响可以借鉴森林昆虫学家Hopkins(1918)提出的物候定律:植物的阶段发育受当地气候的影响,而气候又制约于当地的纬度、海陆关系与地形等因素。假如其他因素不变动,在北美洲温带内,每向北移动纬度1°或是向东移动经度5°,或海拔每上升122m,植物的阶段发育在春季和初夏将各延期4天;而在秋季,要提前4天。我国从广东沿海的湛江到北纬26°的福州一带,南北相距5°,桃树开花相差50天;纬度相同的洛阳和盐城,经度相差8°,初春洛阳迎春花期比盐城早22天,由西往东每移动一个经度,物候期延迟1天。

海拔和地形对植物物候期也有重要影响。“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反映的就是山中的桃花比平原地区的要晚开。气温随海拔高度增加而递减,在山区物候存在垂直差异,通常海拔高度每升高100m,气温就下降0.6℃,庐山大林寺海拔高度为1100~1200m,九江市平地的平均海拔仅为32m,气温要低6℃左右,因此,桃花开放滞后20~30天。在冬季,一些山脉由于地形原因会形成逆温层,即温度随海拔升高而升高,到一定海拔高度后,又随海拔升高而下降。山体冬季逆温层的存在,为林果业的发展提供了便利的条件,使树木不至于在冬季冻死。

物候还受年际间气候变化的影响。虽然一年内温度随季节的变化呈现规律性反应,但年际间有所不同。近年来受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年际间气候变化幅度增加,这对植物的生长发育影响较大,导致物候期提前或滞后。

近年来,物候学的研究方向集中于探讨物候与气候变化之间的关系。随着近年气温的升高,植物生长季延长、春季物候期提前、秋季物候期推迟成为一种全球趋势。欧洲国际物候观测园1959—1996年间的资料表明,植物春季物候期提前了6.3天,秋季推迟了4.5 天,生长季长度延长了10.8天。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资料显示,在过去20年内,欧亚地区植物生长季延长了18天左右,北美为12天。在我国,采用全国物候观测网的物候观测资料与气象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建立物候与年平均气候的线性统计模式,利用该模式计算表明:年均温每上升1℃,我国各种木本植物的物候期,春季一般提前3~4天,而秋季一般推迟3~4天,绿叶期延长6~8天。

虽然纬度、经度、海拔和年份等影响植物的物候期,但对某一特定的地区进行物候期研究时,应具体分析各影响因子,不能生搬硬套。我国地形复杂,外界影响因素较多,物候差别较大,特别是东西方向受大陆性气候的影响,加上近年来异常气候出现的频率加大,物候表现比其他地区更复杂。

版权声明:本篇文章(包括图片)来自网络,由程序自动采集,著作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QQ:452038415)。http://www.apmygs.com/4261.html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