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基岩海岸、沙质海岸、淤泥质海岸和生物海岸?

按照岸滩的物质组成可将海岸分为基岩海岸、沙质海岸、淤泥质海岸和生物海岸。

1)基岩海岸

基岩海岸主要由岩石组成。基岩海岸一般岸线曲折、湾岬相间、岸坡陡峭、滩沙狭窄。我国基岩海岸总长达5000km以上,占大陆岸线总长的1/4以上,主要分布在山东半岛、辽东半岛及杭州湾以南的浙、闽、台、粤、桂、琼等省。

基岩海岸常会在波浪、水流等作用下出现一些海蚀地貌。在海浪长期侵蚀作用下,基岩不断崩塌后退,形成高出海面的陡崖,称为海蚀崖。当波浪冲击基岩海岸时,由于岩层抗蚀力的差异,海岸的后退通常是不均匀的。海岸岩层抗蚀能力越强则后退越慢,这些地方以岬角、海蚀柱形式残留下来;而抗蚀能力较弱的岩层则被切割后退形成岬角与岬角之间的海湾。海蚀穴是海浪沿着岩石节理或较为松软的岩石侵蚀而成的,深度较大的称为海蚀洞。向海突出的岬角同时遭受两个方向波浪作用,可使两侧海蚀穴蚀穿而成拱门状,称为海蚀拱桥或海蚀穹。海蚀崖逐渐后退,波浪不断侵蚀位于海蚀崖前方的基岩面,形成微微向海倾斜的基岩平台,称为海蚀平台。

2)沙质海岸

沙质海岸主要由沙、砾、粗砾、卵石等粗颗粒物质组成。沙质海岸一般岸线平顺、岸滩较窄、坡度较陡,常伴有沿岸沙坝、潮汐通道、潟湖等。

沙质海岸可分为海滩海岸、沙堤-潟湖海岸和沙丘海岸等。海滩海岸是泥沙堆积形成的,其范围从波浪破碎点开始到海岸陆地上波浪作用消失处止。沙堤-潟湖海岸,是沙质海岸堆积体及其封闭或半封闭海湾形成潟湖而构成的海岸。这里所说的潟湖是指被沙嘴、沙坝或珊瑚分割而与外海相分离的局部海水水域。潟湖与外海相联系的通道称为潮汐通道。沙丘海岸是沙质海岸在风的作用下沙粒被吹扬形成沙丘的海岸。

我国沙质海岸主要分布在辽东半岛部分岸段、河北滦河口附近、山东半岛北部、江苏海州湾北部、浙江与福建部分海湾、台湾西海岸和海南等。

3)淤泥质海岸

淤泥质海岸主要由粉沙、淤泥、黏土等细颗粒物质组成。淤泥质海岸主要特征是岸线平直,一般位于大河河口的两侧;岸坡平缓,潮滩宽广;潮流、波浪作用显著,以潮流作用为主。我国淤泥质海岸总长4000km以上,约占大陆岸线总长的1/4,主要分布辽东湾、渤海湾、莱州湾、江苏沿岸、长江口附近、杭州湾、珠江口附近。

4)生物海岸

生物海岸又具体可分为红树林海岸和珊瑚礁海岸。红树林海岸生长着耐盐且繁茂的红树林。红树林根系发达、树冠茂密,防风、防浪,并能减弱潮流、促进淤积。我国红树林海岸主要分布在福建、广东、广西和台湾的基隆、淡水、台北。珊瑚礁海岸是由珊瑚礁构成的海岸。我国珊瑚礁海岸主要分布在南海诸岛、台湾岛、澎湖列岛和广东、广西沿岸。

版权声明:本篇文章(包括图片)来自网络,由程序自动采集,著作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QQ:452038415)。http://www.apmygs.com/4326.html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