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斯·凡·德·罗的主要思想与建筑作品

在外国现代著名建筑师中,密斯·凡·德·罗(Mies van der Rohe,1886—1970)成为一个建筑师的道路是比较罕见的,他没有受过正规学校的建筑教育,他的知识和技能主要是在建筑实践中得来的。

1886年,密斯·凡·德·罗出生在德国爱森一个石匠师傅的家中。他很小就帮助父亲打弄石料。上了两年学之后,到一家营造厂做学徒,干过建筑装饰的活计。19岁那年,密斯到柏林一个建筑师那里工作,又在木器设计师那里做学徒。21岁的时候,他开始为别人设计住宅。1909年,23岁的密斯到建筑师贝伦斯那里工作。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他在军队中搞军事工程。他在工作实践中掌握了建造房屋的技术。

关于新建筑的主张

战后初期,许多搞建筑的人没有实际工作可做,但是建筑思潮却很活跃,密斯也投入了建筑思想的论争和新建筑方案的探讨之中。

1919—1924年间,他先后提出五个建筑示意方案。其中最引人注意的是1921—1922年的两个玻璃摩天楼的示意图,它们通体上下全用玻璃做外墙,高大的建筑像是透明的晶体,从外面可以清楚看见里面一层层楼板。密斯解释说:“在建造过程中,摩天楼显示出雄伟的结构体形,只在此时,巨大的钢架看来十分壮观动人。外墙砌上以后,那作为一切艺术设计的基础的结构骨架就被胡拼乱凑的无意义的琐屑形式所掩没。”“用玻璃做外墙,新的结构原则可以清楚地被人看见。今天这是实际可行的,因为在框架结构的建筑物上,外墙实际不承担重量,为采用玻璃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密斯:《两座玻璃摩天楼》,1922)但这些方案都停留在纸面上,没有实现的机会。

1926年,他设计了德国共产党领袖李卜克内西和卢森堡的纪念碑,砖砌的碑身采用立体主义的构图手法。这座碑后来被法西斯拆毁。

这时候密斯已经同传统建筑决裂,他在积极探求新的建筑原则和建筑手法。他在这一时期发表的言论中强调建筑要符合时代特点,要创造新时代的建筑而不能模仿过去。“必须了解,所有的建筑都和时代紧密联系,只能用活的东西和当代的手段来表现,任何时代都不例外。”“在我们的建筑中试用以往时代的形式是没有出路的”“必须满足我们时代的现实主义和功能主义的需要”。(密斯:《建筑与时代》,1924)他重视建筑结构和建造方法的革新:“我们今天的建造方法必须工业化……建造方法的工业化是当前建筑师和营造商的关键问题。一旦在这方面取得成功,我们的社会、经济、技术甚至艺术的问题都会容易解决”。(密斯:《建造方法的工业化》,1924)他甚至说:“我们不考虑形式问题,只管建造问题。形式不是我们工作的目的,它只是结果”。(密斯:《关于建筑与形式的箴言》,1923)

密斯成了20世纪20年代初期最激进的建筑师之一。1926年,他担任德国制造联盟的副主席。1927年这个联盟在斯图加特举办住宅建筑展览会(Weissenh of siedlung,Stuttgart),密斯是这次展览会的规划主持人。欧洲许多著名的革新派建筑师如格罗皮乌斯、勒·柯布西耶、贝伦斯、奥德(J.J.P.Oud)、陶特(Bruno Taut)等参加了这次展览会。密斯本人的作品是一座有四个单元的四层公寓(图10-6、10-7)。这次展览会上的住宅建筑一律是平屋顶、白色墙面,建筑风格比较统一。

 1929年巴塞罗那博览会德国馆

1929年,密斯设计了著名的巴塞罗那世界博览会德国馆(Barcelona Pavilion)。这座展览馆所占地段长约50米,宽约25米,其中包括一个主厅、两间附属用房、两片水池和几道围墙。特殊的是这个展览建筑除了建筑本身和几处桌椅外,没有其他陈列品,实际上是一座供人参观的亭榭,它本身就是唯一的展览品。

整个德国馆立在一片不高的基座上面。主厅部分有八根十字形断面的钢柱,上面顶着一块薄薄的简单的屋顶板,长25米左右,宽14米左右。隔墙有玻璃的和大理石的两种。墙的位置灵活而且似乎很偶然,它们纵横交错,有的延伸出去成为院墙,由此形成了一些既分隔又连通的半封闭半开敞的空间。室内各部分之间,室内和室外之间相互穿插,没有明确的分界。这是现代建筑中常用的流通空间的一个典型。

这座建筑的另一个特点是建筑形体处理比较简单。屋顶是简单的平板,墙也是简单的光洁的板片,没有任何线角,柱身上下没有变化。所有构件交接的地方都是直接相遇。人们看见柱子顶着屋面板,竖板与横板相接,大理石板与玻璃板直接相连等。不同构件和不同材料之间不做过渡性的处理,一切都是非常简单明确、干净利索,同过去建筑上的繁琐装饰形成鲜明对照,给人以清新明快的印象。

正因为形体简单,去掉附加装饰,所以突出了建筑材料本身固有的颜色、纹理和质感。密斯在德国馆的建筑用料上是非常讲究的。地面用灰色的大理石,墙面用绿色的大理石,主厅内部一片独立的隔墙还特地选用了华丽的白玛瑙大理石。玻璃隔墙有灰色的和绿色的,内部的一片玻璃墙还带有刻花。一个水池的边缘衬砌黑色的玻璃。这些不同颜色的大理石、玻璃再加上镀铬的柱子,使这座建筑具有一种高贵、雅致和鲜亮的气氛。

1928年,密斯曾提出了著名的“少即是多”(less is more)的建筑处理原则,这个原则在此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巴塞罗那博览会德国馆以其灵活多变的空间布局、新颖的形体构图和简洁的细部处理获得了成功。它存在的时间很短暂,但是对现代建筑却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不过,我们应该看到,这座展览建筑本身没有任何实用的功能要求,造价又很宽裕,因此允许建筑师尽情地发挥其想象力。这是一个非常特殊的建筑物,可以说,它是一个没有多少实用要求的纯建筑艺术作品。

巴塞罗那博览会德国馆于博览会闭幕后不久就被拆除。20世纪80年代,为纪念密斯诞辰100周年,这座德国馆又在原址按原样重新建造起来(图10-8~10-11都是该馆重建后的照片)。当初那座建筑物只留下几十张黑白照片,人们只能从记述中想象它的颜色。现在又可以重睹它的实际风采。德国馆的重建表明人们多么看重这件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建筑珍品。

1930年密斯得到机会,把他的建筑手法运用于一个捷克银行家的豪华住所吐根哈特住宅(Tugendhat House,Brno)之中。它坐落在花园中,面积十分宽阔。在它的起居室、餐室和书房之间只有一些钢柱子和两三片孤立的隔断,有一片外墙是活动的大玻璃,形成了和巴塞罗那展览馆类似的流通空间。显然,只有阔绰的富人才能建造这样的住宅。此后数年,密斯还设计过一些住宅方案,大都具有类似的特征。

版权声明:本篇文章(包括图片)来自网络,由程序自动采集,著作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QQ:452038415)。http://www.apmygs.com/78.html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