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海绵城市建设
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遇到有降雨时,能够就地或者就近吸收、存蓄、渗透、净化雨水,补充地下水,调节水循环;在干旱缺水时,有条件将蓄存的水释放出来,并加以利用,从而让水在城市中的迁移活动更加“自然”。
海绵城市的建设将自然途径与人工措施相结合,在确保城市排水防涝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实现雨水在城市区域的积存、渗透和净化,提高雨水资源化水平,保护生态环境。建设海绵城市是解决我国日趋严重的城市水环境问题的重要途径。
2013年12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发表讲话时谈到城市规划建设的每个细节都要考虑对自然的影响,更不要打破自然系统。许多城市缺水,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处处是硬化路面,每逢大雨,主要依靠管渠、泵站等“灰色”设施来排水,以“快速排除”和“末端集中”为主要控制手段,往往造成逢雨必涝,旱涝急转。“目前我国99%的城市都是快排模式,雨水落到硬化地面只能从管道里集中快排。强降雨一来就感觉修多大的管道都不够用,而且许多严重缺水的城市就这么让70%的雨水白白流失了。”而与此同时,能够涵养水源的林地、草地、湖泊、湿地却被大量占用,自然水循环被切断,雨水来了,只能当作污水排走,地下水越抽越少却得不到补给。解决城市缺水问题,必须顺应自然,充分利用城市的自然条件建设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
为促进我国海绵城市建设,2014年11月2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印发了《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以期指导地方优化城市建设理念,让海绵城市建设能促进城市水生态环境修复,给城市和居民带来更加综合的生态环境效益。2015年1月20日,财政部下发了《关于组织申报2015年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的通知》,并于2015年4月在全国选择了厦门市、济南市、重庆市等16个城市作为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并给予相应财政补贴,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海绵城市建设进程。
海绵城市建设中,一方面应最大限度地保护原有的河湖、池塘、湿地等“自然海绵体”不受开发活动的影响,同时还应新建一定规模的人工“海绵体”。城市绿地作为重要的人工海绵体,在海绵城市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明确指出:城市绿地是建设海绵城市、构建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的重要场地。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应明确低影响开发控制目标,在满足绿地生态、景观、游憩和其他基本功能的前提下,合理地预留或创造空间条件,对绿地自身及周边硬化区域的径流进行渗透、调蓄、净化,并与城市雨水管渠系统、超标雨水径流排放系统相衔接,具体要点为:
①提出不同类型绿地的低影响开发控制目标和指标。根据绿地的类型和特点,明确公园绿地、附属绿地、生产绿地、防护绿地等各类绿地低影响开发规划建设目标、控制指标(如下沉式绿地率及其下沉深度等)和适用的低影响开发设施类型。
②合理确定城市绿地系统低影响开发设施的规模和布局。应统筹水生态敏感区、生态空间和绿地空间布局,落实低影响开发设施的规模和布局,充分发挥绿地的渗透、调蓄和净化功能。
③城市绿地应与周边汇水区域有效衔接。在明确周边汇水区域汇入水量,提出预处理、溢流衔接等保障措施的基础上,通过平面布局、地形控制、土壤改良等多种方式,将低影响开发设施融入绿地规划设计中,尽量满足周边雨水汇入绿地进行调蓄的要求。
④应符合园林植物种植及园林绿化养护管理技术要求。可通过合理设置绿地下沉深度和溢流口、局部换土或改良增强土壤渗透性能、选择适宜乡土植物和耐淹植物等方法,避免植物受到长时间浸泡而影响正常生长,影响景观效果。
⑤合理设置预处理设施。径流污染较为严重的地区,可采用初期雨水弃流、沉淀、截污等预处理措施,在径流雨水进入绿地前将部分污染物进行截流净化。
⑥充分利用多功能调蓄设施调控排放径流雨水。有条件地区可因地制宜规划布局占地面积较大的低影响开发设施,如湿塘、雨水湿地等,通过多功能调蓄的方式,对较大重现期的降雨进行调蓄排放。
2)与海绵城市建设相关的绿地类型
(1)生物滞留设施 生物滞留设施是指在地势较低的区域,通过植物、土壤和微生物系统蓄渗、净化径流雨水的设施。生物滞留设施分为简易型生物滞留设施和复杂型生物滞留设施,按应用位置不同又称作雨水花园、生物滞留带、生态树池等。
(2)渗透塘 渗透塘是一种用于雨水下渗补充地下水的洼地,具有一定的净化雨水和削减峰值流量的作用。渗透塘前应设置沉砂池、前置塘等预处理设施,去除大颗粒的污染物并减缓流速;有降雪的城市,应采取弃流、排盐等措施防止融雪剂侵害植物。
(3)湿塘 湿塘是指具有雨水调蓄和净化功能的景观水体,雨水同时作为其主要的补水水源。湿塘有时可结合绿地、开放空间等场地条件设计为多功能调蓄水体,即平时发挥正常的景观及休闲、娱乐功能,暴雨发生时发挥调蓄功能,实现土地资源的多功能利用。湿塘一般由进水口、前置塘、主塘、溢流出水口、护坡及驳岸、维护通道等构成。
(4)雨水湿地 雨水湿地利用物理、水生植物及微生物等作用净化雨水,是一种高效的径流污染控制设施。雨水湿地分为雨水表流湿地和雨水潜流湿地,一般设计成防渗型,以便维持雨水湿地植物所需要的水量。雨水湿地常与湿塘合建并设计一定的调蓄容积,与湿塘的构造相似。
(5)调节塘 调节塘也称干塘,以削减峰值流量功能为主,一般由进水口、调节区、出口设施、护坡及堤岸构成,也可通过合理设计使其具有渗透功能,起到一定的补充地下水和净化雨水的作用。其中调节区深度一般为0.6 ~3 m,塘中可以种植水生植物以减小流速,增强雨水净化效果。
(6)植草沟 植草沟是指种有植被的地表沟渠,可收集、输送和排放径流雨水,并具有一定的雨水净化作用,可用于衔接其他各单项设施、城市雨水管渠系统和超标雨水径流排放系统。除传输型植草沟外,还包括渗透型的干式植草沟及常有水的湿式植草沟,可分别提高径流总量和径流污染控制效果。
(7)植被缓冲带 植被缓冲带为坡度较缓的植被区,经植被拦截及土壤下渗作用减缓地表径流流速,并去除径流中的部分污染物,植被缓冲带坡度一般为2%~6%,宽度不宜小于2m。
(8)绿色屋顶 绿色屋顶也称种植屋面、屋顶绿化等,根据种植基质深度和景观复杂程度,绿色屋顶又分为简单式和花园式。基质深度根据植物需求及屋顶荷载确定,简单式绿色屋顶的基质深度一般不大于150 mm,花园式绿色屋顶如植物种植需要,基质深度可超过600 m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