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土壤、生物、人为生态型植物的比较

生态型的形成有很多原因,如地理、气候、生物、人为等因素。根据形成生态型的主导生态因子不同,可把生态型分为气候生态型、土壤生态型、生物生态型、人为生态型等。

(1)气候生态型(climate ecotype)。

指长期受气候因子的影响所形成的生态型。不同的气候生态型在形态、生理、生化特性上有差异,如对光周期、温周期和低温春化等都有不同反应。分布在南方的生态型一般表现为短日照类型,北方的生态型则表现为长日照类型。海洋性生态型要求较小的昼夜温差,大陆性生态型则要求较大的昼夜温差。南方的生态型种子发芽对低温春化无明显要求,北方的生态型如不经低温春化,就不能打破休眠。在生化方面,如乙醇酸氧化酶的活性随气候类型,特别是温度而有不同,大陆性生态型的酶活性随气温升高而加强的程度比海洋性生态型明显。这些反应都明显与其所在地区的气候特点相关。早、中、晚稻也是不同的气候(光照)生态型。

(2)土壤生态型(edaphic ecotype)。

指长期在不同土壤条件作用下分化而形成的生态型。头状吉利草( Gilia capitata )可分化出耐蛇纹岩和不耐蛇纹岩两种土类型;羊茅( Festuca ovina )具有广布而不耐铅类型、中度耐铅类型和高度耐铅类型等;细弱剪股颖有耐多种金属的土壤生态型;水稻与旱稻是稻的不同土壤生态型。

(3)生物生态型(biotic ecotype)。

指在生物因子作用下形成的生态型。有的生物生态型是由于缺乏授粉昆虫,限制了种内基因交换,从而导致植物种内分化为不同的生物生态类型。有的植物长期生活于不同植物群落中,由于植物竞争关系不同,也可分化为不同的生态型。例如,水稻在长期自然选择和人工培育下,形成许多适应于不同地区、季节和土壤的品种生态型,这种品种生态型实际上是在人为因素影响下形成的。受生物因素(如昆虫授粉、拥挤竞争、放牧等)的不同影响也可导致不同的生态型,如稗( Echinochloa crusgalli )在稻田中生长的茎是直立的,与稻同高,生长成熟期也与稻基本一致;而在野生环境中,稗茎短,有的不直立,生长期和成熟期各不相同。在牧场中的杂草受啮食和践踏等影响往往形成矮小丛生,有的有匍匐茎,再生力强,无性繁殖旺盛和生长成熟较迅速的生态型。

(4)人为生态型(anthropogenic ecotype)。

人为因素对植物影响最大,作物或果树的许多品种都是在人为因素影响下产生的。人类根据自己的需要,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如杂交、嫁接、基因重组、组织培养等手段培养、筛选的生态型能更好地适应光照、水分、土壤等一个或几个生态因子。

版权声明:本篇文章(包括图片)来自网络,由程序自动采集,著作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QQ:452038415)。http://www.apmygs.com/1896.html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