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怕的魔鬼:2002年发生的大连5.7空难事件纪实

大海捞针

然而,飞机黑匣子仍然杳无音信。

黑匣子共有两个,一个叫驾驶舱语音记录器,一个叫飞行数据记录器。 前者,记录的时间为25分钟。 后者,记录的时间为25个小时,可循环记录。黑匣子记录着飞行数据和飞行员的对话等,对飞机失事原因调查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寻找黑匣子已成为搜寻工作的重中之重。

海上搜救刚开始,黑匣子就被列为搜救重点。 海军出动2艘扫测船,在海域上搜索,确定了17个可疑点,并收到了微弱的黑匣子发出的信号。黑匣子是以37.5千赫的频率,每10毫秒发出9个音波的。黑匣子的这一特性见诸报端后,引起中国重工船舶集团760研究所的重视,他们专门改制了一套装置,开着自己的3000吨试验船和交通艇来到海上搜救中心请战。从5月10日开始,该所60多名研究人员和船员就在海上转,经过3天的努力,终于测定了黑匣子的位置,并将黑匣子信号锁定在30平方的海底。 但终因自己的潜水打捞能力太弱而无斩获。

美籍华人方励得知黑匣子未打捞上来的消息后,主动与海上搜救部门联系,经海上搜救部门同意,他特地从美国引进了一套专门为“5·7空难”组装、赶制的黑匣子专用仪器。

5月12日晚,这套仪器连同美国专家抵达大连,并迅速来到飞机失事海域。 这位美国专家有着丰富的黑匣子打捞经验,曾在全球不同海域打捞出9个黑匣子。 在中方研究人员的经验基础上,中美专家连手又开始了新一轮的搜索黑匣子。 很快,专用仪器就搜寻到了清晰的黑匣子信号。 经过专家们短暂的培训,潜水员们又下水了。 经过多位潜水员的搜寻,黑匣子的范围越来越小。

轮到王德好下水了,他特地换上了一套轻潜装置,提着探测仪下潜。 在海水里,他摸来摸去,竟成功地摸到了一个信标器。 信标器是一个直径3厘米,长15厘米的圆柱体,通常是同黑匣子连在一起的。黑匣子的信号就是它发出来的。

令人担忧的是王德好摸到的信标器却和黑匣子脱离了,这给黑匣子的搜寻带了来了极大的困难。 聪明的王德好在船上专家的指导下,静静地伏在捞起信标器的位置不动,耐心地等待另一位潜水员来到水底安放了新的浮标。几十分钟后,烟台救捞局专用工程平台“烟救5号” 的潜水员马有坚终于在淤泥里,摸到了第一个黑匣子-驾驶舱语音记录器。

这只黑匣子呈橙黄色,约32厘米,宽约20厘米,重约10公斤。第一个黑匣子出水的刹那,搜救船上的人全都欢呼起来。 马有坚举着黑匣子被人里三层外三层围了起来,不少人眼睛都湿润了。

搜救人员又一鼓作气搜寻第二个黑匣子。5月14日下午5时20分,潜水员们又开始下水了。5月18日,潜水员们经过不懈的努力,终于在距第一个黑匣子111米的地方,找到了第二个黑匣子一一飞行数据记录器。 两个黑匣子出水后,都被人们装入塑料箱,灌入海水后直送北京进行技术鉴别。

版权声明:本篇文章(包括图片)来自网络,由程序自动采集,著作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QQ:452038415)。http://www.apmygs.com/3815.html
返回顶部